雙擁影像:見 證

  ■胡紹武 劉海林 文/圖

愛兵如子暖軍營 ——新時代“擁軍媽媽”現象透視-云南省退役軍人就業培訓創業孵化基地

  在慶祝建黨100周年系列活動中,江蘇省徐州軍分區組織部分官兵和預備役人員,到莊印芳擁軍事跡陳列館參觀見學。

  莊印芳是著名的“擁軍媽媽”,先后榮獲“全國擁軍模范”“全國十大杰出母親”等稱號。陳列館內80余面錦旗、140余幅圖片資料和200多件擁軍實物,成為軍民魚水情深和擁軍形式變遷的時代見證。

  

  愛兵如子暖軍營

  ——新時代“擁軍媽媽”現象透視


  ■解放軍報特約通訊員 趙 威

  ●東西南北中,擁軍最光榮。一個個動人故事見證好家風的傳承與魅力;

  ●學“擁軍媽媽”,當“擁軍模范”。一人帶動全家人,全家人帶動一座城。

  1、子弟兵的感念發人肺腑

  我們的“編外指導員”

  2020年12月31日,全國婦聯表彰第十二屆全國五好家庭,揭曉2020年全國最美家庭?!皳碥妺寢尅?、山東省泰安市退休老人賈美榮和她的擁軍家庭榮膺“全國最美家庭”。

  消息傳來,家鄉人歡欣鼓舞。30多年間,賈美榮數百次進軍營作報告,相繼結緣1600多個“兵兒子”并常年保持書信往來或電話聯系。在她帶動下,大兒子李兵注冊成立全國首家擁軍旅行社,已先后服務過2000多位官兵;女兒李玉十幾年來免費為1萬多名入伍新兵拍攝照片,先后為600余名軍人拍攝寫真集。

  “泰山有極頂,擁軍無止境?!辟Z美榮道出了更多“擁軍媽媽”們的心聲。

  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革新街道,74歲的“擁軍媽媽”付淑芝堪稱“一門雙烈”。早年間,她擔任消防中隊副中隊長的丈夫救火時壯烈犧牲。爸爸有榜樣,媽媽有鼓勵,大兒子馬忠學軍校畢業后成為一名消防警官。令人心痛的是,馬忠學在一次救火戰斗中也不幸壯烈犧牲。

  從“英雄妻子”到“英雄母親”,付淑芝19年間有過無數次心痛,也有過許多驕傲自豪,她帶著傷痛和思念全身心投入愛國擁軍行動,成了一位遠近聞名的“擁軍媽媽”。這些年,她幾乎每年除夕夜都和官兵們一起包餃子、看春晚,共度春節。付淑芝先后榮獲黑龍江省“優秀兵媽媽”“三八紅旗手”“擁軍優屬先進個人”等榮譽。

  放眼神州大地,大江南北座座軍營,子弟兵對無數個“擁軍媽媽”發自肺腑地感念與熱愛,對她們有一個共同的稱呼:“編外指導員”。

  時光流轉,從軍人妻子到軍人母親,從“兵媽媽”到“兵奶奶”,成千上萬個“擁軍媽媽”鼓勵家人參軍,帶動家人擁軍,一個個動人故事見證了家國情懷的傳承與魅力。

  2、雙擁機構由衷點贊

  永不過時的“城市名片”

  7月30日,第三屆“最美擁軍人物”先進事跡發布,甘肅省酒泉市“老媽媽”擁軍服務隊獲提名獎。

  在酒泉市,提起“老媽媽”擁軍服務隊,幾乎無人不曉。從最初為官兵拆洗被褥、縫補衣服、送鞋墊,到后來結對認親、講家鄉事、敘家鄉情,“擁軍媽媽”集體帶頭創新擁軍形式,贏得社會各界贊譽。

  在河南省洛陽市,退休職工喬文娟的擁軍故事同樣家喻戶曉:她為身患絕癥的戰士尋找骨髓配型,幫助10多名戰士考上軍校,為50多位大齡官兵牽紅線搭鵲橋。在她帶動下,100多位洛陽市民組成“喬文娟擁軍小組”,活躍在軍營內外;60多位文藝工作者組成“心連心藝術團”,常年到部隊慰問演出。

  從認識第一個孤兒戰士起,她的擁軍之路越走越長。20年前,為挽救白血病戰士蔣友清的生命,她和全家十幾口人先后做骨髓配型化驗。她就是山東省濟南市“擁軍媽媽”齊亞珍。

  有人贊嘆,在許多城市,“擁軍媽媽”是一張永不過時的“名片”。

  東西南北中,擁軍最光榮?!皳碥妺寢尅碧锝鸱?,這位唐山大地震中被解放軍救下來的孤兒,數十年報恩擁軍,帶動河北省唐山、秦皇島兩市擁軍行動蔚然成風;“擁軍媽媽”富愛茹,幾十載以雷鋒精神愛國擁軍,帶動黑龍江省黑河市擁軍活動不斷創新;“擁軍媽媽”白祝英,29年為部隊官兵縫制鞋墊超過兩萬雙,帶動安徽省銅陵市擁軍活動更接地氣;“擁軍媽媽”黃春玲,從小跟著外祖母和母親擁軍,至今仍把擁軍當成幸福和快樂,帶動福建省泉州市擁軍活動走心走實;“擁軍媽媽”賈平,多年來秉持“擁軍就是愛國”的理念,組建“漁嫂擁軍演出隊”,帶動山東省煙臺市擁軍活動百尺竿頭更進一步……

  各級雙擁機構稱贊她們一人帶動全家人,全家人帶動一座城,讓各地擁軍更加深入人心、溫暖兵心。

愛兵如子暖軍營 ——新時代“擁軍媽媽”現象透視-云南省退役軍人就業培訓創業孵化基地

  3、雙擁模范城(縣)叫響一個口號

  學“擁軍媽媽”當“擁軍模范”

  誰也沒想到,從一輛“倒騎驢”創業,到成立集道橋、綠化、交通工程為一體的集團型企業,她在企業發展的關鍵時期毅然捐出積攢的400萬元,成立遼寧省國防教育基金會。

  她就是“擁軍媽媽”李淑芳,遼寧省國防教育基金會理事長。

  10年前,全家人一次出國旅游遭遇所在國騷亂的特殊經歷,讓李淑芳深深領悟到,有強大的國家做后盾多么幸福!從那時起,她下定決心,一定要為國防和軍隊建設多做些實事。

  在李淑芳帶領下,基金會組建國防教育講師團隊,在遼寧省公益性、社會化教育平臺《遼海講壇》推出國防教育課;團隊赴西藏、廣西、遼寧、黑龍江等地慰問戍邊官兵,走訪慰問老紅軍和老地下黨員、老游擊隊員、老交通員、老接頭戶、老蘇區干部代表,每年行程數千公里。

  無獨有偶。在河北省涉縣,由“擁軍媽媽”、全國愛國擁軍模范王愛英發起的“擁軍志愿聯盟”,在山東省臨沂市,由“擁軍媽媽”、山東省愛國擁軍模范朱呈镕創建的“新紅嫂擁軍慰問團”,分別成為當地雙擁工作的標桿。

  王愛英的奶奶是抗日戰爭時期“太行奶娘”群體中的一員,朱呈镕生活工作在“沂蒙紅嫂”誕生地。經王愛英不懈努力,涉縣有了第一張“擁軍地圖”,2600余家商戶掛牌加入“擁軍志愿聯盟”。在朱呈镕奔走下,宣傳“沂蒙精神”和“沂蒙紅嫂”的“流動博物館”影響越來越大,相繼在天安門國旗護衛隊、長白山維東哨所、海南省軍區所屬部隊開展活動120多次,5萬余名軍民在參觀中受到教育。

  伴隨李淑芳、王愛英、朱呈镕的感人事跡廣泛傳播,有人發現,沈陽市、涉縣、臨沂市都被表彰為新一輪全國雙擁模范城(縣)。雙擁模范城(縣)“擁軍媽媽”多不是偶然現象,這些地方早就叫響了一句口號:學“擁軍媽媽”,創模范城(縣)。

  4、薪火相傳是精神

  接過新時代“擁軍扁擔”

  “兒子,我年紀大了,走不動了。今天我將挑菜扁擔交給你,希望你把咱們家的擁軍傳統一代代傳下去!”7月28日上午,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“擁軍路”命名揭幕儀式上,在區委、區政府領導見證下,葉利波從年逾七旬的母親手中接過一根扁擔。

  他的母親就是“擁軍媽媽”、全國愛國擁軍模范、“浙江驕傲”2020年度人物葉美英。

  一條崎嶇的小路,一根扁擔,葉美英56年堅持為部隊官兵送菜。從豆蔻年華到古稀老人,她挑壞了20多根扁擔,磨爛了100多雙鞋子,行走山路6萬多公里,先后為部隊送了28萬多公斤新鮮蔬菜。

  “接過這根扁擔,擁軍‘接力棒’就交到了我們手上!”葉利波表示,擁軍形式可以變,“擁軍扁擔”的精神不能變。

  在西藏崗巴縣龍鄉乃村,拉吉、確吉、德吉是三代人的名字,也是龍鄉乃村的擁軍符號。

  西藏和平解放初期,拉吉和家人遭遇雪災,穿白大褂的解放軍救了一家人。從此,拉吉和全體村民主動為駐軍背水,哨音一響,全村人就會拎著水桶集合。

  “擁軍媽媽”拉吉過世后,她的女兒確吉繼承母親遺志,挑起了擁軍重擔。2017年深秋,連隊執行特殊任務,運力不足。確吉和鄉親們得知后,緊急出動車輛200多臺次、騾馬50多匹,星夜幫助部隊運送軍需物資。

  如今,擁軍接力棒交到第三代人德吉手中。這位高原青年目光堅毅地表示:“部隊需要做什么,我們就一定做好什么!”

  薪火相傳是精神。在吉林省四平市,曾經的軍嫂郝桂賢退休后到居委會工作,當上了“擁軍媽媽”。2016年,由她發起的四平市鐵西區“兵媽媽”巾幗志愿者服務團隊正式命名,如今團隊已經發展到25人,平均每年為軍人軍屬和重點優撫對象提供志愿服務150余次,時間達4000多個小時。